欢迎访问山丹县•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公共服务平台

“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解读

佚名
2018-01-15
635次浏览
分享到 微信 更多

根据要求,县农委参考省、市规划,对《山丹县“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进行了修订完善,现将主要内容解读如下:

一、《规划》编制依据

总的指导思想和依据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和六中全会的决定和建议,以及省、市农业发展规划,突出有关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词”,包括“四化同步”战略、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工业反哺农业新机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深化土地流转和交易制度改革、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鼓励城市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解决农民贷款难、发展农村民营金融机构等。

二、《规划》编制的总体思路和框架

在《规划》编制完善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按照县委“1255”总体工作思路,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三个目标,突出问题导向和改革创新思维,系统总结了“十二五”时期山丹现代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宝贵经验,理性分析了农业农村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明确了“十三五”时期山丹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三、《规划》确定的目标

至十三五末,农业增加值达到11.22亿元以上,年均增长5.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200元,年均增长9%。粮食总产稳定到20万吨,油料总产量达到2万吨。到2020年,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科技支撑进一步增强,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更加先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更加广泛,市场竞争能力显著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增长,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高。

四、《规划》工作重点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水平

结合省、市规划提出的适宜山丹发展的马铃薯、蔬菜、食用菌和中药材,突出了油菜、枸杞等山丹特色产业。

1.做强马铃薯产业。到十三五末,达到年产马铃薯原种1万吨、一级种10万吨的生产能力,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总产达到50万吨,马铃薯加工企业发展到3家以上,加工能力达到40万吨左右,加工转化率达到80%。逐步实现马铃薯品种专用化、种植区域化、生产机械化、经营产业化、产品主食化。(目前13.5万亩、加工企业1家、加工能力10万吨)

2.做大食用菌产业。到2020年,全县食用菌年栽培面积达到5000亩,总产量达5万吨,食用菌加工比重达到50%以上,菌渣转化有机肥5万吨,食用菌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90%以上,实现产值4亿元以上,形成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新格局。(目前:已建成菇棚580座,栽培香菇120万棒,木耳50万棒,双孢菇5000平方米,建成年产60万瓶菌种厂一座,年产1500万棒香菇(木耳)菌棒场两个,在建食用菌加工厂一个)

3.做优油菜产业。发挥冷凉气候优势,建成优质双低杂交油菜基地30万亩(包括马场),总产达到6万吨,形成加工10万吨油菜籽加工能力,争创全省油菜大县。(目前:县内种植5.6万亩,加工能力3万吨)

4.做精中药材产业。以甘草、黄芪、板蓝根为主,种植规模发展到6万亩,培育3家以上的种子育苗专业合作社,引导加工企业提升加工能力,实现中药材加工增值。(目前:种植3.65万亩,种苗合作社2家:神农、安骋)

5.做实地域特色产业。建成规模化、标准化、连片化枸杞种植基地5万亩,建设枸杞烘干加工厂6个。通过招商引资,兴建龙头企业,开发燕麦产品,发展籽用燕麦订单种植5万亩。抓好黑小米、油用牡丹、玫瑰、万寿菊、藜麦的新型产业发展,面积达到5万亩。(目前:枸杞1.5万亩,烘干加工厂2个在建;黑小米2000亩、牡丹6000亩、藜麦2000亩、万寿菊1000亩)

6.做细非耕地农业。发展非耕地农业符合现代农业“采光多、用水少、技术新、高效益”的发展趋势,我县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水资源缺乏以及传统种植业比较效益低的现状,非常适宜非耕地农业发展。自90年代起我县已开始逐步探索发展非耕地农业,目前,已建成以蔬菜、林果、食用菌等产业为主的非耕地设施农业3400亩,正在开发建设的非耕地农业11070亩。“十三五”期间,我们将把发展非耕地农业作为拓展农业发展区域,解决粮菜、粮果、粮饲争地矛盾,保障粮食安全等重要抓手,争取非耕地农业面积达到3万亩。

(二)加快经营主体培育,激发农业发展内生动力

甘肃省十三五农业现代化规划提出,“大力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农业投资集团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张掖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也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根据我县实际,分为5个层面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1.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为依托,围绕我县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通过5年的时间,培育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400人,累计达到1500人。(至2015年末认定477人)

2.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在每个乡镇打造和树立8-10个示范型家庭农场,辐射带动种养大户、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投资创业,兴办家庭农场,全县市级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达到100家。(目前1344家,市级40家,省级、国家级尚未开始认定)

3.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促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到2020年市级以上示范性农民合作社达到200家,县级以上示范社的比例不低于20%,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70%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范化管理,入社成员收入比通类型农户高出20%以上。(目前1179家,国家级4家、省级23家、市级57家、县级136家)

4.做强做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开发经营,延长产业链,完善供应链,建立价值链。培育总资产规模达5000万元、年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以上,鼓励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目前:省级3家、市级14家、县级4家)

5.加快培育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近几年,充分发挥土地流转规模大、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快、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高的优势,探索开创了“立足主导产业、突出新型主体、紧扣关键节点、区域整体推进、全程全员服务”的30字山丹模式,为全省树立了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典型样板。今后我们将继续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逐步建立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当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移造成的劳动力缺乏及农忙季节区域性用工短缺等问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全面推进我县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机械化、社会化和科学化水平。(目前服务组织有69个,其中:植保6个,农技15个、农机合作社48个)

(三)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根据《甘肃省十三五农业现代化规划》 “坚持强基固本,改善农业基础条件”,计划从高标准农田、农业实施装备和现代设施农业建设上取得新的突破。

1.持续建设在高标准农田。大力推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和盐碱地改良,提高土壤有机质,提升土地综合生产能力。继续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绿色防控工程,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覆盖,绿色防控面积保持在15万亩以上。

2.提升农业设施装备。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协调推进经济作物、蔬菜、中药材、食用菌产业机械化,扶持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到 2020 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39万千瓦,农业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2016年37.44万千瓦,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77.57%)

3.突出发展设施农业。加强设施农业装备研发与推广,推进农业设施化发展,提升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力争利用5年左右时间,建成各类设施农业栽培面积1万亩。(目前,已建成各类设施农业7439亩,其中日光温室2762亩,钢架大棚3951亩,食用菌大棚726亩)

(四)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提升农业科技推广能力。

甘肃省十三五农业现代化规划主要任务第一条“坚持创新发展,培育发展新动能”第一项提出要:“推进科技创新与应用”;张掖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也提出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创新”。我县规划从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培育建设和成果转化三个方面,提高科技创新推广能力,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1.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十三五”期间,力争全县粮油高产创建面积达到40万亩,高效农田节水面积达到35万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60万亩,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35万亩,完成秸杆还田50万亩,套种绿肥和人工种植饲草12万亩,旱作节水农业和地膜覆盖示范面积达到35万亩,确保科技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中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

2.搭建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把信息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以建设智慧农业为目标,着力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开展设施农业物联网、大田作物精准种植、数字化种植示范。到2020年,“互联网+”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业信息化综合水平达到65%以上。

3.提高科技成果综合转化能力。以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新成果引试筛选为内容,全县每年建设30个左右标准化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努力搞好“百、千、万”亩示范样板和点、片、区建设,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五)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

结合甘肃省十三五农业现代化规划提出的“坚持协调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张掖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也提出要“加快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结合山丹实际,从农产品加工、营销和休闲农业入手,推动产业融合。

1.建设农产品加工储藏链。扶持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着力打造羊肉、马铃薯、食用菌、油菜、中药材5条特色农畜产品全产业链,至2020年,每个特色产业至少培育出2-3个规模较大、技术先进、带动力强、品牌优势明显的支柱型龙头企业。冷藏保鲜库达到25个,冷藏保鲜能力达到11万吨以上。

2.加快农业对外开放步伐。利用中国农业信息网“网上展厅”、“供求一站通”促销平台,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积极引导农民营销合作组织发展,扶持10个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发展,培训500名农民经纪人。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力争到2020年,通过发展通道经济,建设3个县级骨干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3个以上乡镇建设农贸市场和农产品集散地,在全县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物流公司、物流配送中心和集仓储、运输、销售为一体的鲜活农产品冷链体系,提升农产品流通能力。

3.着力培育休闲观光农业。围绕旅游线路,依托现有的地域、民俗和历史文化特色,大力发展集生态休闲、文化体验和度假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以新、奇、特产品吸引游客通过观赏、采摘、烧烤、垂钓、消费农产品,加强现代农业、休闲农业与文化旅游的有机结合,充分延伸产业链,打造20个以上有特色、有品质、有创意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培育认定星级农家乐15家以上。支持培育一批有影响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知名品牌,支持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乡村名优特农产品超市及网络销售经营主体发展。

(六)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甘肃省十三五农业现代化规划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张掖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也提出要“大力发展神态循环农业”。

1.注重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建设。加快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检验监测体系、质量评价体系、监督管理体系,积极开展三品认证,质量监管,绿色营销。到2020年,全县“三品”认证达到45个(有机产品8个,绿色食品29个,无公害农产品8个),农产品地理标志2个,“三品一标”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80%以上。(目前:共32个,地标1个、有机6个、绿色22个、无公害3个)

2.推进循环生态农业建设。积极推广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能和生态循环农业新技术,发展“秸秆—畜禽养殖—粪便—沼气—有机肥—菜园—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秸秆—基质—食用菌基地—菌糠—生物饲料有机肥—生态养殖和有机农业”、“马铃薯加工副产物—发酵—饲料—生态养殖”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和秸秆能源化利用试点。兴建有机肥加工厂,推动企业、园区生产小循环和区域产业大循环良性互动,推动全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

3.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严格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尤其是地膜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连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实行循环农业产业化,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5%以上,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50%以上;加强农药、肥料等投入品监管,鼓励使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残留低毒农药和有机肥料,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

(七)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激发农业发展活力。

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统一联网、上下联动、功能完备、高效实用的县、乡、村三级联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和信息服务平台。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抓好“1+5”农村产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推动工商资本和金融资金投入农业发展,稳步增加农业投入,实现土地经营权和设施农业产权抵押贷款顺利投放,土地经营权入股流转模式不断完善,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和城乡一体化产权流通市场。

五、《规划》项目

《甘肃省恒财政发展十三五规划》:“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支持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结合省市农业发展规划及中央1号文件关于“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和“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的相关要求,分三个方面谋划农业项目

一是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建设项目:

1.全面推进马铃薯一园区三中心建设。以产业链循环发展为重点,完成投资5.07亿元的亚盛薯业马铃薯产业园区建设。依托天润薯业、富农公司和宏馨农牧专业合作社建成马铃薯组培中心三个,达到年生产原原种3亿粒生产能力,建立良种繁育3.5万亩,带动全县建成马铃薯生产基地20万亩。

2.全力打造食用菌两园区六基地。根据食用菌种类、当地资源条件、生产现状、技术优势等特点,认真规划食用菌产业发展布局,着力构建我县“2+6”食用菌产业发展格局。“2”即两个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示范园。以爱福农业和大马营镇金樽源公司为主,建设2个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示范园,以食用菌生产为主,配套建设菌种厂、发料场和中小型加工厂;“6”即六大食用菌生产基地。以霍城、李桥、位奇、陈户、老军、东乐等6个乡镇为主,扶持企业、经济组织或能人大户,采用“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合作经营模式和“龙头企业集中制袋、生产基地分散出菇”的食用菌生产模式,建设6个食用菌规模化生产基地,带动农户发展食用菌产业。

3.争取油菜大县建设项目。投资5.67亿元,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渠道、机耕路,建立示范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引进优质品种、推广应用高产技术;深耕和深松,增施农家肥、有机肥、生物肥、种植绿肥等技术措施培肥地力;兴建龙头企业,扩建年加工10万吨油菜籽生产线一条。

4.打造饲草产业大县。建成年产4万吨饲草烘干生产线1条,6万吨饲草青贮、秸秆黄贮生产线加工线1条,年产10万吨牧草加工厂1个。配套建设加工车间、储备库房、储草棚、农机具库房及其它辅助设施。在山丹县域内(包含马场)建立生产基地20万亩,收购作物秸秆6万吨(约30万亩地的秸秆)。

5.拓展休闲农业功能和规模:抓好果蔬生态示范园建设项目和休闲农业示范点建设,通过改造荒地建造日光温室,建设实验育苗基地、定制农业示范基地,休闲观光采摘园、花卉观光园、垂钓餐饮娱乐园等,发展休闲农业示范园20个。

6.兴建加工企业带动新型产业发展。建设年产6000吨燕麦片加工生产线一条,麦士宝食品加工生产线一条、包装生产线一条,建立籽用燕麦订单生产基地4万亩;建成年产500吨红花油加工厂一个,带动发展红花种植1万亩;建设油牡丹深加工厂1个,配套建设办公楼、职工宿舍、展示中心等,带动发展油用牡丹2万亩。

二是生态农业与环境改善项目:

1.山丹县年产10万吨生物有机肥和6000吨氨基酸液态肥生产加工建设项目:配套购置有机肥加工生产线、氨基酸液体肥加工设备以及辅助设备75台(套)。年处理畜禽养殖场粪便及周边饲草废弃物6.85万吨,可推广施用有机肥改良土壤30万亩,年处理全县及周边县区畜禽尸体5万头(匹、只)。

2.大型沼气工程建设建设:建设2932平方米大型沼气项目,年处理鲜牛粪3942吨,菌渣1570吨,总粪污量6570吨。年产沼气29.2万 m3,沼液6592吨,沼渣1182吨。产生的沼气部分供养周边300户生活用气,沼渣沼液主要用于园区果菜大棚使用,生产有机果菜。

3.太阳能电池项目:争取项目资金1218万元,为沿山地区村社架设太阳能路灯2436套。

4.努力争取病虫害统防统治项目、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水肥一体化项目、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以奖代补资金、田间尾菜处理利用补助项目等国家投资项目,减少化学投入品施用,提高弄额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

三是支农惠农项目:

1.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资金:以农户确权耕地面积、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农业担保体系三个方面对农户和农业经营主体补贴。年争取项目资金4000万元左右。

2.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00人。

3.继续争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和“双业贷款”贴息项目,进一步健全完善基础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大财政资金对设施蔬菜和畜牧业的支持力度。

4.争取合作社示范项目和土地流转经营主体补助项目,对发展规范、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社和流转大户,进行培训,并购置相应的设备,提升发展层次和水平,扶持扩大土地流转规模,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 单位简介
    主办单位:山丹县商务局 支持单位:甘肃淘一郎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网址:http://shandan.gansu-ec.com   联系电话:0931-8478186

    联系地址:兰州市城关区雁峡路与雁滩路交叉口南200米电商孵化大厦9楼

  • 扫码关注每日一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