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分析
解读中央一号文件:完善农产品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可增强消费者信心
农安追溯 2022-03-18 16:39 发表于北京
从打好种业翻身仗到种植技术的研发,从农机装备的革新到销售渠道的拓展,近年来,农业全产业链的提质增效成为越来越多的共识,甚至还有农人大胆预测,未来的农业竞争将是全产业链的竞争。
2月22日,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文件中提到,“完善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健全农产品全产业链监测预警体系”等。
在农业全产业链的提质增效中,为什么安全追溯和监测预警受到高度关注?今年首次把完善农产品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写进中央一号文件,将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在保障食品安全、促进产销对接、推动城乡互动、推进乡村振兴和助力社会治理等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农产品安全一直是消费者首要关注的问题,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就要从农产品流通的全链条入手。目前,我国产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
截至目前,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上注册的主体已达29万多家,产地环节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实施追溯管理的规模已达50万家,产地规模以上生产主体超过10%都已经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管理中。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完善全产业链
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涉及“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供应链,包括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等多个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是采集记录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信息,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强化全过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
同时,健全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有助于增强消费者对我国农产品的信心、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管理水平、提高职能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我国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提供支持。
目前,经过政府各部门和企业多年的建设积累,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已经有了很好的产业和技术基础,也建成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具备了整合和体系化建设的基础。
今年首次把“完善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写进中央一号文件,将有助于其在保障食品安全、促进产销对接、推动城乡互动、推进乡村振兴和助力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完善农产品全产业链质量安全
追溯体系有哪些可行路径?
综合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完善农产品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还需要加快法律制度建设,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加大政府投入,推动重点品种、重点地区和重点领域先行先试,切实发挥追溯管理的示范作用,将更多的资源用于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市场化机制建设上,实现对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和消费终端的数字化升级改造,推动产地农产品追溯信息全面进入流通和消费领域。
从微观层面上,还需要加快农产品追溯相关科技研发与创新、应用与推广、教育与培训等工作,同时还需要研究推广国内外农产品追溯新技术、新设备、新应用等,对农产品追溯相关主体进行公共宣传和培训,提高公众对追溯产品的认知度,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参与追溯的积极性。
健全农产品全产业链
监测预警体系的三个关键点
什么是农业全产业链?此前,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农业全产业链是指农业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品牌、体验、消费、服务等环节和主体紧密关联、有效衔接、耦合配套、协同发展的有机整体。《意见》还明确指出,目前,我国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加快,但仍存在不少短板和薄弱环节。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多个鼓励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等政策,许多地方积极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业产业化集群,各类资本业积极进军农业,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农业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
但是还不可忽视的是,农业是一个相对脆弱的产业,受自然条件和市场变化影响很大,农业产业化水平总体来说还不够发达,且产业链组织结构分散、规模较小,未来还需要进行整合和集中,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农产品全产业链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首先是数据实时采集,如生产数据、交易和消费数据,这就需要建设足够的信息系统,推动市场交易的数字化,构建农产品生产和交易大数据系统。
农产品全产业链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方面,其实是一个不断改善和提升的过程,因为预警需要先预测,比如预测风险和预测需求,预测不可能百分之百准确,但是可以不断改善准确度。
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涌现出许多新技术,如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农产品产量预测、消费需求预测、产销对接等技术,有效促进了农产品全产业链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