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昌宁县位于滇西大理、临沧、保山三州市结合部,隶属保山市,位于东经99°16'—100°02'、北纬24°14'—25°12'之间,国土面积3888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7%,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大部分地区属滇西横断山脉向南延伸地段。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峰兀立,河谷深切,土质及地形复杂,海拔相对高差2267.9m(最高2875.9m,最低608m),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有低热、温热、温凉、高寒4个气候带。年平均气温14.9℃,年平均降雨1259毫米,无霜期253天,适宜种植水稻、包谷、麦类、大豆、洋芋、甘蔗、蔬菜、茶叶、烤烟、香料烟、水果、药材等粮食经济作物。曾先后被列为全国优质茶叶基地县、优质糖料基地县、生猪调出大县、名特优经济林产品泡核桃生产基地县、造林绿化百佳县、“南菜北运”试点区域和云南省优质烤烟生产基地县、生态茶叶生产基地县、商品肉牛羊出口基地县、茶文化创作基地县,并于2012年被命名为云南省第一批40个“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
(一)茶叶产业。茶叶是昌宁县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一项民生重点产业。昌宁县作为西南茶马古道支线的必经之地,是全国和云南省生产优质茶叶和弘扬茶文化的重要基地,也是全国首批四大优质茶叶基地县、十大生态产茶县、中国优质红茶生产示范县、全国十大魅力茶乡、茶叶科技示范县和茶文化创作基地县,多次荣获“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并于2015年成功申报获得“昌宁红茶”地理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成为全国“昌宁红茶”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至2016年末,全县13乡镇共有101个村1372个村民小组20余万人涉茶种茶,全县茶园面积达31.33万亩,其中生态茶园面积26.43万亩,古茶树面积4.9万亩。有无性良种茶园面积12.56万亩,经认定的无公害茶园面积13.7万亩,绿色食品茶园面积7700亩。2016年,全县实现干茶总产量2422.06万公斤,实现茶叶综合产值22.3亿元,其中农业产值7.63亿元,工业产值8.86亿元,第三产业产值5.9亿元,实现茶农人均纯收入3826元,占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收入的26%,是我县广大温凉山区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
(二)核桃产业。昌宁县是全国首批命名的“中国核桃之乡”、云南省重点核桃生产基地县。2000年至2016年的15年间,全县泡核桃面积从30万亩发展到180万亩,增长6倍;产量从0.22万吨增加到4.8万吨,增长21.8倍;产值从2400万元增加到11.12亿元,增长46倍,昌宁已成为名列全省前茅的核桃产业大县。2016年末,全县泡核桃种植面积180万亩,其中挂果面积118.68万亩,实现干果总产量产量48345吨,产值11.12亿元,占林业总产值的56.8%。全县13个乡镇、117个村(社区)、58361户农户种植核桃。有10个乡镇的核桃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80个村(社区)的核桃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农民人均核桃种植面积6亩,农民人均核桃收入达4580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5%。有核桃收入1万元以上的农户8885户,5万元以上的农户832户,10万元以上的农户57户。全县有核桃加工企业239家,年加工核桃4.5万多吨,除加工本县核桃外,还吸引周边州市5000多吨核桃到我县加工销售,实现工业增加值3亿元。“昌宁核桃”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核桃产业已成为促进我县县域经济发展的绿色支柱产业,核桃树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致富树”、“摇钱树”、“生态树”。
(三)蔬菜产业。蔬菜是昌宁县重点培植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蔬菜外销市场的开拓,昌宁农民蔬菜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以反季节蔬菜、大棚蔬菜为重点的蔬菜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亮点,在促进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昌宁已成为滇西重要的商品蔬菜生产基地, 2010年被国家商务部列为“南菜北运”试点区域。2016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10万亩,产量13万吨,产值46800万元。其中冬早蔬菜种植7万亩以上,主要分布在柯街、卡斯、湾甸等乡镇。产量9万吨以上,产值32500万元以上。品种主要有辣椒、四季豆、青蚕豆、青豌豆、苦瓜、番茄、黄瓜、南瓜、洋玉等,产品远销四川、湖北、重庆、东北等地区。
(四)水果产业。昌宁县有低热、温热、温凉、高寒4个气候带,多数水果在我县都在种植,其中亚热带水果有一定规模发展。亚热带水果以香蕉、柑桔类、芒果、葡萄、龙眼、荔枝、火龙果等为主,主要分布在湾甸、卡斯、柯街、勐统、鸡飞、更戛等乡镇。温带水果以梨、桃、李、甜柿等为主。主要分布在田园、漭水、大田坝、珠街、耇街、更戛、温泉、翁堵等乡镇。2016年全县水果面积3.2万亩,产量2.27万吨,农业产值7776万元。